理性看个别创投机构退出人形机器人赛道
■ 邢 萌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热度攀升,备受市场关注。日前,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我们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观点引发行业热议。此后,A股市场人形机器人概念板块上演了一波“冷热交替”行情——先是接连多日下跌,后又重启上涨模式。笔者认为,此番争议给创投圈、产业界以及资本市场带来三点启示。
其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由于投资理念、诉求、入场时间点等存在差异,创投机构离场、入场都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度放大个别机构观点对行业的影响。
金沙江创投从人形机器人赛道离场,再度验证了朱啸虎的“买在分歧,卖在一致”投资策略。这也仅代表了个别风险投资机构短期套现的诉求,不必过度放大其对于行业的影响。反过来看,金沙江创投的退出,也意味着另有别的投资人接盘,人形机器人赛道并不会因此而缺少资本加持。
与此同时,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等多位知名投资人也纷纷表态看好人形机器人赛道,认为该产业前景广阔,未来将诞生大公司。事实上,这也符合大部分投资机构的判断,无论是从一级市场人形机器人融资热潮涌动中,还是从二级市场人形机器人概念股股价“水涨船高”中,都能看出这些机构投资理念的趋同,感受到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热辣滚烫”。
此外,除了风险投资机构外,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耐心资本也在加速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为相关企业在资金投入、技术研发、产品迭代等方面提供支持,推动行业商业化进程。这种多元化的资本结构,也再次印证了行业价值的判断并非单一维度的考量。
其二,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市场验证阶段,商业化落地仍需技术积累与时间沉淀,不能以短期落地能力来否定长期发展潜力。
金沙江创投退出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一大原因,在于后者商业化路径不清晰。不可否认的是,和其他颠覆性技术领域一样,人形机器人产业早期也面临着成本高企、场景适配不足等问题,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仍有很长的距离,但这也并非无法解决。随着技术迭代、规模化量产、社会需求释放,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也将更加清晰,长期价值可期。实践中,优必选等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已在汽车制造、物流装配等领域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工业场景的需求已初步显现。未来,人形机器人也有望拓展至医疗、教育、养老等场景,进一步迎合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产业配套齐全,技术研发实力强,应用场景广,市场空间大,具备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产业基础。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比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其三,对于各方声音,投资者也需理性判断。
当前,资本市场参与者众多、立场不一、观点各异,只有包容多元化的观点,才能让各市场主体接触到更加客观、准确、全面的信息,更加理性地看待市场变化,避免被盲目情绪所裹挟,这也有利于市场稳定。同时,当市场各方观点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时,市场价格也将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价值、产业前景,人形机器人概念板块的“先跌后涨”行情也印证了这一点,市场价值的回归并不被单一情绪所左右。
另外,苹果、谷歌、特斯拉等世界科技巨头的脱颖而出,背后都离不开创投机构的托举。这些独具慧眼的耐心资本,没有被短期利益左右,而是坚持长期主义,陪伴企业成长,不仅助力企业改变行业格局,也在长期投资中获取了丰厚回报。这既是创投机构挖掘潜力、创造价值的写照,也诠释了长期资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独特魅力。
总之,对于人形机器人等前沿赛道,我们不妨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把眼光放长远,把结果交给时间。毕竟,真正改变世界的科技创新往往诞生于理想主义者的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