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迈入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正引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变革。这一变革不仅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格局,也为全球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源泉。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其核心在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被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中,人工智能不仅是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探讨人工智能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分析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以及审视各国如何通过有效治理来确保这一技术变革的机会被最大化,实现经济的平稳过渡与长远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
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其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运营成本、催生新兴产业以及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方面的巨大潜力,正逐步显现。
首先,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生产力。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据,智能生产线可以将生产效率提高20-30%,并将运营成本降低15-20%。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生产流程和实时调整生产参数,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这不仅增强了供应链的整体效能,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使得制造业得以实现高效生产和成本控制,提升了全球竞争力。为了在新质生产力时代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引领的经济增长最大化,我国各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相应举措,如: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6月,《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公布,提出5方面45条措施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
其次,人工智能的普及引发了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出现。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为经济注入新的动能。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可能为全球经济额外贡献13万亿美元的GDP增长,每年推动全球GDP增长约1.2%。这种增长潜力远超于蒸汽机、工业制造和信息技术等通用技术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的领导地位将使发达经济体获得20%至25%的经济增长,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可能只有这一比例的一半,这可能加深“人工智能鸿沟”。
人工智能将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和贸易模式都将面临深刻变革。首先,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加速生产力提升,推动各国经济实现新一轮增长。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等领域的发展将重塑全球产业链,重新定义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角色。例如,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的崛起可能吸引制造业回流发达经济体,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并可能导致这些国家提前“去工业化”或失去工业化的机会,永久的被锁定在资源供应国的位置上。
其次,人工智能还将重塑全球贸易格局。智能技术的跨国应用将加速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引发新的贸易模式和规则。通过优化全球物流网络,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国际贸易效率,使各国能够更迅速地响应全球市场需求,从而推动贸易增长。因此,人工智能的兴起将深刻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各国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快技术研发和应用步伐,完善政策和法规,以确保这一技术变革能够被最大化利用,实现经济的平稳过渡与长远发展。
人机协作将成为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特点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与机器的合作将成为提升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这种协作不仅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还会创造新的价值和就业机会。人类的创造力、深度决策能力和情感智慧与机器的高速计算和精准执行能力相结合,将为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人工智能将深刻影响劳动力市场。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将取代许多低技能岗位,迫使劳动力向更高技能方向转型。如果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许多工人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例如,重复性和常规性工作将被机器人完全替代,如数据输入、制造装配线工作和简单客服任务。然而,人机协作将重塑劳动力市场,促使人们转向更具创造性和策略性的工作。人机协作不仅会产生新的职业领域和技能需求,还将推动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的变革。例如,未来将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分析师和机器人维护工程师。这些新兴职业将推动经济向更高技术含量和更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例如,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5年,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预计将创造9700万个新工作岗位,同时淘汰8500万个传统工作岗位。
人机协作将会深度改变各行业的生产模式。人机协作在制造业中的应用非常显著,智能机器人能够完成复杂的组装任务,并实时调整生产参数,以实现最优效率。例如,小米公司在生产小米SU7时,工厂内几乎完全由机器人运行生产。这种高度灵活和精确的生产模式不仅减少了人为错误,还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在服务行业,智能客服和智能助手的广泛应用改善了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例如,银行和电信公司采用人工智能客服处理客户查询和投诉,不仅提高了客户满意度,还减少了对人工客服的依赖。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全天候工作,处理大量请求,从而显著提升服务效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预计将达到500万台,这将显著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
加强人工智能的治理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内核,其快速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了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实施有效的监管至关重要。
目前,监管政策和法规难以跟上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形成了监管盲区和治理缺位,威胁到隐私保护、信息安全和社会伦理道德。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未来需要建立更加协调和高效的跨界监管机制,加强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行动。
我国在这方面已经采取了积极的行动。2023年8月15日,各部门联合发布并施行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并防范相关风险。这一办法为人工智能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其应用过程中的透明性和安全性。此外,我国可能通过“沙盒监管”试点,逐步向全国推广,以灵活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复杂监管需求。
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加强人工智能监管。例如,2024年5月21日,欧盟理事会批准了《人工智能法案》,确立了首部“硬法”支持。这部法律为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制定了严格的监管框架,以保护欧盟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安全。2023年3月,美国牵头在联合国大会上磋商通过了《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机遇,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一决议,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视。
这些监管措施表明,各国正在探索适应技术发展的治理模式,这既是促进本国战略新兴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全球治理规则制定、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实践。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各国政府和企业能够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发展,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