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汽车产业加速驶向“智能网联”
《青岛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力争产业链规模超过3000亿元;动力电池、智能座舱系统等关键配套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
青岛加快释放整车带动能力
●推动整零协同发展
重点推动整车企业转型升级、构建出口牵引新动能、塑造新能源商用车优势、推动整零协同发展。深化与整车企业集团合作,推进传统车企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发展。发挥对外开放平台及港口优势,优化外贸服务环境和港口作业流程,推动整车企业协同零部件企业加快拓展海外市场
●形成产业生态格局
加快对接内陆城市整车生产企业,为周边有出海需求的整车企业提供出海便利。支持整车企业深化与核心供应商在研发、技术、产品、资本等层面的协同,形成“一整带多零、一零配多整”的产业生态格局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夯实整车基础,推动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行动计划提出,青岛将重点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整车开发及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能力
●打造一批优势产业
以整车为带动,打造一批优势产业。根据行动计划,青岛将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培育发展动力电池产业、融合发展车网互动和智慧交通产业、创新发展后市场产业
推进传统车企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跨越;打造车规级芯片、中控显示等智能座舱产业;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超过1000公里……12月17日下午举行的青岛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大会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介绍《青岛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相关情况,透露了青岛推动汽车产业持续升级的最新思路。
新一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最显著的特点是对“智能网联”更加重视和强调。青岛瞄准新能源汽车加速向智能网联汽车进化的产业趋势,以更加系统的方式布局产业发展,在推进产业链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聚力加快突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赛道。在具体目标上,青岛到2027年力争产业链规模超过3000亿元;动力电池、智能座舱系统、车规级芯片、智能底盘等关键领域配套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
奇瑞汽车青岛超级工厂。
大会上亮相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园区及签约的一系列产业合作项目,就是青岛最新产业发展思路的有力体现。
瞄准崭新定位,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唯有踩准时代的鼓点,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当前,全球正经历百年来最深刻的汽车产业变革。如果将此轮革命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的主题是“新能源”,下半场的焦点就是“智能化”。
种种迹象表明,汽车产业变革下半场的大幕已经拉开。
从全球看,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万辆,渗透率达到22%。全球主流主机厂已经规模化量产搭载L2级智能驾驶系统,L3级进入准商用阶段,L4级开始规模示范。
在国内,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作为全球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我国相关产业规模近年来迅猛增长。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刚刚过去的11月全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6%。
在智能网联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透露,今年上半年我国乘用车L2级新车渗透率为55.7%,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达11.0%。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年中国车联网产业报告及十大基地》显示,2023年中国车联网产业规模为2887.2亿元,同比增长22.4%。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外集中展示青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最新成果和应用。
与此同时,随着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快速发展,有望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多重因素叠加作用,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加速成熟的全新发展阶段,“无人驾驶”将由概念逐步成为现实。
去年年底以来,国家部委启动“双试点”工作,即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以此进一步推动我国自动驾驶汽车向更高级别发展。目前,我国已确定首批9个联合体开展准入与上路通行试点工作,推动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上路”。首批20座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则探索“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融合协同发展。
顺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是青岛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到强”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青岛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的重要机遇。
目前,青岛汽车产业链规模已经超过1800亿元,是青岛制造业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产业构成上,拥有8家整车生产企业,初步形成燃油、LNG清洁能源、纯电动、混动及氢燃料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的生产体系,车型涵盖轿车、SUV、皮卡、交叉乘用车、轻中重卡、客车、特种车等多个领域。逾千家零部件企业集群式发展,2024年1月至10月全市汽车零部件产业规上企业增加值累计增幅高达28.7%。一汽解放青岛商用车开发院、魏桥汽车工程研究总院投入运营,助推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有限公司生产线。
依托这些产业基础,青岛站上产业发展新起点。根据行动计划,青岛将瞄准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应用高地、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和出口牵引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的定位和目标,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放大整车优势,提升产业向“新”力
汽车产业越向智能网联方向进化,越比拼创新能力,越凸显出人才密集型产业的特点。
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创新资源极为密集和活跃的区域相比,青岛在智能网联新能源产业发展上面临不小的挑战。因此,依托比较优势,找准发展路径十分关键。
整车制造能力就是青岛的核心优势之一。当前,智能网联以及新能源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产业化和规模化将是未来竞争的焦点。
青岛在新一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再一次明确了整车发展目标——到2027年,整车产量超过13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40%。整车年出口超过25万辆。
如何释放整车带动能力?行动计划提出,重点推动整车企业转型升级、构建出口牵引新动能、塑造新能源商用车优势、推动整零协同发展。深化与整车企业集团合作,推进传统车企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发展。发挥对外开放平台及港口优势,优化外贸服务环境和港口作业流程,推动整车企业协同零部件企业加快拓展海外市场。
同时,加快对接内陆城市整车生产企业,为周边有出海需求的整车企业提供出海便利。支持整车企业深化与核心供应商在研发、技术、产品、资本等层面的协同,形成“一整带多零、一零配多整”的产业生态格局。
夯实整车基础,推动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行动计划提出,青岛将重点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整车开发及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推动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材料与芯片、零部件及整车等检验检测能力,完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能力,支撑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到2027年,全市新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平台超过20家。
以整车为带动,打造一批优势产业。根据行动计划,青岛将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培育发展动力电池产业、融合发展车网互动和智慧交通产业、创新发展后市场产业。打造车规级芯片、中控显示等智能座舱产业以及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智能感知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智能锂离子电子动力电池,加速固态电池技术成果转化。综合利用交通管理及停车管理、充电一张网、“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等数据资源,提升智慧交通集成产业规模。
会上启动的青岛市动力电池产业创新发展联盟以及青岛市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学院就是青岛所做出的积极尝试。
青岛市动力电池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由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牵头,联合汽车企业、高校、研究所等10家单位共同发起。联盟将着力构建动力电池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开展动力电池产业自主创新重点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动力电池产业重大技术和关键装备的示范应用,全面促进联盟内产、学、研、用各主体的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
青岛市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学院由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大学、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共同创建,将探索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资源共享机制,为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带动技术升级与产业合作。
搭建特色园区,优化产业生态
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助于提高产业运转和创新效率。
青岛在谋划新一轮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以既有产业基础为依托,确立了“三极支撑,多点突破”的产业布局原则。其中,即墨汽车产业新城、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和西海岸汽车生产基地为“三极”,汽车电子、检验检测、零部件配套等特色产业园区为“多点”。
会上,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园区发布亮相。生态园区包括位于李沧区的青岛智能网联汽车科创产业园、位于崂山区的青岛市汽车电子产业基地以及位于莱西市的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产业园。
一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签约入园,将与青岛在产业前沿领域开展合作。如从事数据服务的武汉英泰思特电子技术公司,将在青岛落地车载卫星通信终端产业化项目,该终端能够为车辆用户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通话、短信等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在车辆发生紧急事件时主动发送状态消息;聚焦车路云领域的蘑菇车联,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通感算车路云网络及核心软硬件,将在青岛建设北方运营中心。
此外,立新汽车城项目、德杰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轻舟智航总部基地项目、泽世通汽车零部件项目等十余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项目在会上签约。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与推广应用离不开良好的产业生态。
目前,青岛共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121条,涉及市南区、市北区等八个区(市),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同时,选择典型区域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更大范围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
未来,青岛将聚焦多场景示范应用、有序布局智能基础设施等重点方向进一步发力。
行动计划提出,将重点深化非载人场景示范应用、探索拓展载人示范场景应用。在港口水平运输、物流配送、安防巡检、移动无人售卖等领域,探索小型低速非载人场景车辆商业化应用新模式和智慧物流配送商业化运营新模式。推进“最后一公里”场景、景区等开展无人驾驶接驳示范应用。
重点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能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投资运营新机制。分批次推进交通信号、交通监控系统、道路感知系统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广前装或后装支持直联通信接口和北斗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车辆不少于1000辆。加快配建新能源专用车位和充电基础设施,鼓励充换电一体化共享场站建设。
抢抓机遇,大力布局。青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驶向更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广阔空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入冬以来,喜欢吃海鲜的市民发现,海鲜市场上最亮眼的当属个大味鲜的南美白对虾。12月17日凌晨,青岛早报记者探访城阳水产品批发市场和即墨海鲜批发市场得知,今年各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大丰收,目前山东、江苏等地的大棚鲜虾陆续上市,每天有超过20万斤的鲜虾进入青岛,15头的鲜虾每斤批发价格在21元左右,市场零售价每斤在25元到30元之间。
现场:凌晨入青交易火爆
12月17日凌晨2点,随着一辆辆江苏、山东牌照的海鲜运输车驶入城阳水产品批发市场,宁静的城市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一筐筐鲜活的南美白对虾被抬下车,客商们忙着挑选、称重,随后这些虾被迅速装进充氧的大桶内,天亮前就会被运往各个海鲜市场。
凌晨4点,商贩在挑选南美白对虾。
凌晨4点,青岛的气温降至-4℃,然而在城阳水产品批发市场鲜虾交易专区内,却是一派火热的交易场面。“这些鲜虾大部分是从江苏养殖基地运来的,每车的数量有近万斤。”一位多年从事鲜虾批发生意的商家介绍。目前南美白对虾的主要产地为江苏、山东省内和青岛本地,今年迎来大丰收。入冬后,许多南美白对虾会被转移到大棚里越冬,再根据市场需求陆续出虾。城阳水产品批发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冬季海鲜品种相对较少,而南美白对虾的市场需求量很大,每天有超过20万斤虾在凌晨运到市场,这些虾中主要就是南美白对虾。
说法:“平民价”销量大
“今年的南美白对虾个大肉肥,关键是价格还不贵。”鲜虾批发商张志国介绍,往年到了冬季,南美白对虾的批发价格都在每斤30元以上,今年降到了20多元一斤。近几天,市场上南美白对虾每天的批发价上下浮动在几元之间,总之今年的鲜虾便宜多了。
今年50岁的张志国,从事海鲜批发生意20多年,他基本上每天都是凌晨3点起床,然后开着小货车来到城阳水产品批发市场选海鲜。“由于今年的南美白对虾比较便宜,销售量也不错,入冬后我一直在做虾的生意。”张志国说。青岛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在全国比较出名,像即墨丁字湾一线就有数万亩的养殖基地,冬天养殖大棚也有很大面积,一直到春节,市场上都不缺鲜活的南美白对虾。
“由于虾的价格不贵,零售价格每斤在30元之内,不少老客户从网上购买,一上午就卖出去600多斤。”在即墨农贸市场做南美白对虾生意的张女士介绍。她每天凌晨5点就来到市场上迎客,一直忙碌到中午,除了现场购买南美白对虾的市民外,还有很多人是通过网上订购,通过快递直接送到目的地。
市场:冬季“鲜味”十足
“这都是今早才来的南美白对虾,价格不贵,很受市民喜欢。”常年在埠西海鲜批发市场经营鲜虾生意的王女士介绍。王女士说,南美白对虾的特点就是个头大、肉质鲜,一斤15个头的虾售价在30元左右,更大一些的价格在45元一斤左右。
市民在埠西海鲜批发市场买虾。
记者在市场上看到,梭子蟹、小黄花鱼、鲳鱼、鲅鱼、海螺、虾虎、红头鱼、带鱼、八带、蛏子、墨鱼豆……市场上各种新鲜海鲜应有尽有,许多市民都是大包小袋地买。“快来看看,梭子蟹从每斤85元到180元的都有,比中秋节期间降价一半,都是满黄的。”在埠西海鲜批发市场内,一名销售梭子蟹的商贩卖力地喊着。记者看到,市场内无论是堆成小山的贝类,还是新鲜上市的八带、鸟贝、香螺……都在吸引着市民的眼球。“现在吃海鲜比吃菜还便宜呢,有些菜都十来块钱一斤了,比不少贝类都贵。”正在挑选虾虎的市民刘女士说道。记者探访得知,小海鲜中,笔管小的30元/斤、大的带子的45元/斤,鸟贝55元/斤,海螺小的18元/斤、大的45元/斤,八带35元/斤,处理好的海肠90元/斤,比中秋节期间便宜不少。
摊主们手脚麻利地挑拣、称重、打包,一旁的市民已经在心中酝酿起今晚的菜单了。“来两斤虾虎,要带子的。”市民张阿姨正在买虾虎,她笑着告诉记者:“虾虎洗净入锅,开锅就能吃,方便快捷,孩子都喜欢吃带子的,口感更好。”记者在探访中发现,趁着天气晴好,不少市民特意到市场囤货。“马上就到元旦了,海鲜可能会涨价,趁着现在价格低,赶紧囤点蛎虾和鱼。”市民孙阿姨一口气买了十几斤蛎虾,“回家包虾仁馅的饺子,全家都爱吃。”
延伸:市场供应稳定
“目前冻品海鲜价格稳定,随着元旦将至,价格将会小幅走高。”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冬季虽然气温较低,但对出海捕捞的影响不大,青岛本地海鲜供应稳定充足,价格上涨的主要是中高端的活体海鲜,像虾虎和八带的批发价格都在20元一斤。
目前,除了南美白对虾外,青岛的贝类海鲜也正在大量收获。像胶州湾的海蛎子,每天有近20万斤被捕捞上岸,随后销往各个市场。还有即墨鳌山湾的扇贝,每天也有数万斤运往市场销售。记者了解到,再过半个月,随着海水温度进一步降低,渔船出海的次数将会减少,到时冰冻海鲜将替代新鲜海鲜。(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