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what you say:当流行语成为我们的标签

怡吴 散文文学 2024-12-23 2 0

好像不少都是自己以前用过的口头禅嘛,是我已经落伍到只会使用过气网络流行语的程度了?不过看了眼微博评论我就放心了,看起来一脸懵的还有不少微博网友,评论区充斥着“skr是什么鬼”“你喜欢大海有什么梗么”“一直不怎么理解真香的意思”……

很显然,比起当年那个全民会说“囧”“给力”“点赞”“压力山大”的时代,如今的网络流行语发展已经逐渐向小众化发展,那么流行语到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的立场是什么?多年下来它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究竟是什么时候它的受众群产生了微妙变化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流行语的来龙去脉吧。

源起:满足个性表达的需求

早在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宋丹丹在小品《策划》里的那句“你太有才了!”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十一年过去了,这句“前网络时代”的流行语早已被淹没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之中,但大众对它的热情不仅丝毫未减,反而在网络时代的推波助澜之下愈演愈烈。

在网络文化发达的今天,若是某个字、某个词抑或是某句话要“流行”起来,则必得让人眼前一亮:它不拘泥于常规,往往带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它新颖又时髦,往往充满别具一格的个性化表达。它的出现恰好迎合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身上普遍存在的求异心理,继而在不断复制、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得到大量传播,最终成为了一种语言现象。

个性化表达这一特点显著体现在2008年出现的“囧”字身上,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最风行的单个汉字之一”的“囧”进入大众视野后,迅速在中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掀起次文化现象(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的风潮。

其实,“囧”字本身只是个生僻字,即“冏”的衍生字;但新生代却对“囧”字进行了象形意义上的再解读,为之赋予了新的含义。

大口字即脸;八字即下撇眉;小口字即大张的嘴,作叹气状——一个“囧”字生动形象地还原了现代人的种种郁闷、尴尬、无奈与窘迫。如此个性化的表达使其受到了广泛的追捧,在成为一时风潮之后,“囧”字的认知与接受度扶摇直上,愈发不可收拾,大有进入主流规范语言之势。

究其原因,大概是大众的从众心理也为其添砖加瓦了。“囧”字一类的流行语仿佛成为了潮流的标签,给予网民们极大的群体认同感。“求异”与“从众”双管齐下,由此点亮了流行语传播的星星之火。

状态:大众统治的文化“名片”

流行语的使用者大多将流行语视作自己的“名片”,因此,初生代的流行语中鞭辟入里、一针见血的语录固然很多,但若是固守着“精英语言”的形态,那也只能高高在上地被少部分人奉为圭臬。那时的“流行语”之所以能流行,多半已经过大众的重重考验——它必须展现大众文化,甚至是草根文化的一个侧面。

在网络还不甚发达的年代,流行语产出的主力军是各大影视作品。周星驰的《逃学威龙》创造了金句“躺着也中枪”,二十多年之后仍经久不衰;《武林外传》里佟掌柜的那句“额滴神啊”不知成了多少人的口头禅——补充一下,说时一定要配上佟掌柜标志性的陕西腔,才足够诙谐有趣。

2003年,冯小刚贺岁片《手机》中的男主角之一费墨用“审美疲劳”一词来形容多年夫妻之间感情上的困倦。费墨在片中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他的这句“审美疲劳”颇有学术语言的“精英色彩”,但“婚后感情平淡”这一寻常百姓的烦恼却构成了该词的精神内核。语言内外形成的巨大反差成为了该词流行的原因之一。

“审美疲劳”一词的精英语言表象也再次证明,虽然网络时代之前媒介的话语权由精英主导,但“流行语”归根结底还是由大众来选择、接受与传播。只有贴近大众文化,流行语才能够唤起情感共鸣,从而得到受众的认可。

这种流行语被大众与草根“统治”的现象在网络时代愈演愈烈。媒介话语权放归至大众手中之后,大众拥有了更多制造产出流行语的可能。从前是影视作品创造流行语,如今的影视作品却常常反过来从网络流行语中汲取创作素材。

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快乐老爸》中,冯巩就说了不少网络流行语“主要看气质”“吓死宝宝了”“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等等。这说明了,归根结底,要想成为流行语,还是得“接地气”,流行语受到大众的统治。

效用:化身舆论的“风向标”

当流行语成为大众形象的展示后,它也就自然担负起了表达众生态度的重任。2008年。广州电视台放出一则采访视频:当一位过路男子被问及对最近某娱乐圈事件的看法时,他回道:“关我什么事,我出来买酱油的。”“酱油党”由此成为了网络时代诸位“看客”的新名号。

虽然“打酱油”一词早已过时,现在的网民更加偏爱使用“吃瓜群众”,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共同表达了网络时代“围观群众”的微妙心态:专心吃瓜,安静看戏。“吃瓜群众”与“酱油党”们怀揣着娱乐的态度与狂欢的精神,通过围观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无聊。

这一点在“贾君鹏事件”中展现得尤为淋漓尽致。2009年,魔兽世界百度贴吧一条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贴在短短的五六小时内获得将近40万浏览量以及逾1.7万的回复量。这场单纯的商业炒作引起的全民性质的狂欢不仅将“贾君鹏”捧为流行语热词,衍生了一系列诸如“贾君鹏奶奶”的恶搞版本,同时也反映了当下网络时代的大众的娱乐与消遣心态

而在2010年,通货膨胀导致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不合理上涨衍生出一系列诸如“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的流行语。人们通过流行语这一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了对通货膨胀、价格调控不当、炒价行为的无奈与不满

“做人不能太CNN”是对虚假信息与扭曲事实行为抵制宣言;“我爸是李刚”是对权力阶层“官二代”、“拼爹”造成的种种社会乱象的声讨与愤怒;“这事不能说太细”一方面表达了对机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的不满,另一方面则是对“雾里看花”的职场现实的嘲讽。这些紧跟时事热点的流行语在表达群众观点与情绪的同时,也掀起了巨大的舆论力量。

影响:成为“套路”的拥趸者

流行语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它自有的“套路”。通常情况下,一个风靡一时的流行语总有一个“语模”。大众可以根据该语模进行再创造,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这句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有了语模以后,语言表达的问题似乎迎刃而解:“《寻梦环游记》巨好看!”“体测上90了,开心炸了!”“今天食堂排队排了N久……”高兴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一种能够生动而又直接的表达自我的方式;但“语模”却以“套路”的形式不知不觉间绑架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朋友圈,都清晰地展现出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懈怠:同一种情绪的表达中,语言的使用大都千篇一律——今天,人们开始用情绪来区分语言,而非用语言来表达情绪。

不要满足于一个单纯的流行语受众身份——在流行语泛滥的时代,每一个想要表达自我、倾听他人的个体应该时刻以这句话警醒自己。虽然有时候,跟进“流行语”的风潮看起来十分必要——毕竟这是网络时代,只有紧跟潮流,才能在流行语言的大环境下和他人展开有效的沟通。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又如何在大众语言不断被流行语禁锢的今天,用更加独特个性化的语言来细腻、准确地表达自我?我们又如何从流行语的拥趸,反过来成为流行语、或者是流行语模的支配者?

这个问题一下了让人想到流行语形成的初衷——追求个性化表达。可笑的是,在发展十多年后,它又一次成为大家不得不思考的课题。

个性化表达缺失的体现,在2015年秋季的《世界奇妙物语:Zundoko Veron Cho》中曾提及,主人公三上发现自己身边的人们都在使用Zundoko Veron Cho这一流行语,却唯独自己不解其意,影片讽喻了流行语传播中出现的“空包袱”情状——没有切实意义,却如病毒般传播的大众语模,仅是使用者们抖的空包袱,就如同我在微博热搜上看到流行语“skr”的情形一样。如此流行语的传播影响只会让语言变得扁平乏味,同时也让那些热衷“空包袱”的“圈内人”在自己划定的圈界中走不出来

可见,追求个性化表达,或许需要我们跳出现有语模,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同时必须注意语言学家麦克菲提出的You are what you say,当流行语成为我们的标签时,必须考虑到旁观者的感受,否则就永远是在墙隅孤芳自赏的花,见不到天地之宽。

未来:走向消亡的大众流行语

我们可以看到,从去年的流行语开始,流行语汇总中开始出现一些对不少人来说意味不明的说法。“freestyle”“老铁”“皮皮虾”,不熟悉HIPHOP、东北方言、游戏王ygocore的人们,哪怕跟风使用这些流行语,或许内心还是会有几多疑虑——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这样用合不合适?用错会被别人笑么?最后在犹疑中放弃了,这些都导致了某些流行语的大众局限性。

在今年的榜单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了,很多流行语甚至成了某些“圈子”中的暗号,外人几乎不会使用。流行语即将走向小众化的趋势似乎不可避免。

那么,在未来大众流行语会否逐渐减少至淡出人们视线?它的存活周期会否越来越短至迅速过气?

麦克菲的意见是,集体词汇其实几百年以来一直在变少,而且是在加速减少。随着时间推移,新出现的流行语可能会更偏小众化、圈子化,而不是全民皆知的大众词,所以有资格称得上“集体”的词,看起来确实是“变少了”。别说60、70后,就连90后对于00后使用的新词往往也是一筹莫展;不提不玩游戏的,就连很多游戏初级玩家都对从游戏中引申出来的流行语束手无策;至于那些文艺圈、政治圈、体育圈,甚至二次元圈、手帐圈、电子产品圈,这些形形色色的圈中的流行语本就层出不穷,圈内人还要分层,可见要熟知多如牛毛的流行语该有多么困难了。说到底,大多数人还是安于小部落群居的生物体,所谓的“大众”终究无法取代独一无二的个体,大众流行语的减灭在所难免。

至于流行语的生存周期,2017 年度网络流行语入选名单包括“尬聊”“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皮皮虾,我们走”“扎心了,老铁”“还有这种操作?”“你有 freestyle 吗”,然而华中师范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的调查发现,这些词里,现在还会被大家原封不动使用的只有一半左右,另一半基本已被归入“过气”或者“需要稍微 update 一下才能不显得老土”的行列,也就是说这些词在两年内的存活率可能还不到 50%,堪称词汇界的摩尔定律。

由此可见,大众流行语的存货周期短也是不争的事实,“流行”的关键就取决于“热度”,当流行语成为我们的标签时,我们必须将它与我们的自身发展结合,并同步更新。

You are what you say,在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主动选择或者被动接受了某些词句,而它们也反过来从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就如同语言学家盖伊·多伊彻所言,“语言并不是平面镜,而是透镜,它会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或许也就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完整模样。

最后,把高考口试官小姐姐的表情包送给大家,希望这句话也能早日成为流行语吧~

本期作者/杨添茹

编辑/杨珂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怡吴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